护卫保障部 郭志刚
25年前,我来到烟台机场,成为一名民航人。那时,机场每周只有2个航班;那时,她的名字叫中国民用航空烟台站,邮编264007。
应该说,这是烟台民航人蹒跚学步的年代,距一九八四年开航只有五年。虽然不大的机坪周围全是杂草,虽然行李到达只是一个孤零零的水泥柜台,虽然进出机场要走南车门的林荫小道,虽然办公楼只是车库改造的,虽然最繁华最热闹的是机场西北界两甲埠的小卖部,虽然最先进的通讯是手写信件,但依然掩饰不住简拙背后喷薄欲出的丝丝新丽:那时的她,已有了一座洋气且秀丽的航站楼,有了来自大都市、大机场的创业者,有了朝气蓬勃的从业者,有了超越常情的行业理念,简约而不简单。
1991年,航站楼和办公区近两年的大规模建设,让我们拥有了当时烟台的一个小地标——候机楼。白面红瓦,巍巍屹立,时尚的外形吸引了不知多少懵懂少年悄然遥看,留影留念。此时,机场还有了自己的南大门——空港路。有时站在桥上,波光淼淼的夹河、绿意森森的树植,不由得眼前就浮现一幕:众多的厂企、单位,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,出人、出车、出工,在故旧河道上义务为新路筑起了厚实的护坡,机场也随着市区的变化开始快速发展了。
2003年,惊心动魄的忐忑。以往远在天边的疫情、疫区,现在仿佛就在身边、在周边、在所有的地方。旅行也就成了防疫的某一个公敌,机场作为人员流动的重要一环,受冲击,再受冲击,市场萧条。不仅是经济危机的表现,还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结果。给正在关键节点上冲击的我们,当头一击。虽不能独善其身,但敢于面对。坚持,坚持,再坚持。不知不觉到了2004年,旅客吞吐量一举冲过了100万。
2008年,不平凡,机场不停航施工的高潮和标准严谨、目录繁杂的安全审计交织在了流火的七月。坚守在工地现场的同事们五味杂陈:雨夜独自归来,借着电闪赶路,坠入齐胸深的沟水;无水、无电、无路,三无环境下护卫边远台站,人,虫、设备相伴;独车孤人单身无畏力阻持械操棒压压的冲关人:凌晨寒星下默默坚守跑道,一个起落又一个起落的保障学员训练机的执勤队长;空白中摸索、学习、穷尽思索建立几十万言专业标准的应审小组。如果说这是炼狱,其实更是洗礼:熔炉淬炼的正是我们的职业素养。
正因为有了所有航空人的执着,2009年8月16日,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启用。不久,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大关。
2012年,时间忽然感觉过的真快:跑道忙碌,机坪忙碌,航站楼更忙碌;空港路拥挤,登机口拥挤,对讲机2频道更拥挤;航线增加的让人眼花缭乱。2013年,旅客冲关364万。2014年,烟台机场开航30周年。9月刚过,旅客已过300万,同比增长21.98%,候机楼的方方寸寸,明显的已不适合旅客安心候机了,就如同它身边方方面面的各路诸侯,都在默默地激发着自己的潜能。这可能又是一个艰苦的时段,但肯定也是日记里一笔无悔的记忆。
25年,青春起点的黄金期,融入了烟台机场人30年的激情岁月。有苦,有乐,还有泪;有得,有失,更有成。弹指一挥间,一座现代化的航空城已悄然屹立在大海的潮头,新的辉煌在召唤……
开航初期照片 由曲彦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