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间与出世间从容自在出出入入的南怀瑾老先生,对老子的“四不”可谓推崇备至:这四不的名句,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必然要记住的道理,岂止要把它作为“座右铭”,应当要把它作为“额头铭”,要贴在额头上,记在脑子里,则终身受用不尽。《老子他说》出版时南老先生已年过花甲,在大陆付梓再版时已是耄耋之年,通俗语言反映出的其率性与纯真品格,倒也可以略见一斑。
但是老子的“四不”却还有其他的版本。作为充满人生哲理和辩证思想的古典名著,老子在阐述宇宙万物本源的同时,对于如何修身处世治国等也提出了许许多多具体的要求,要这样而不要那样,等等。《道德经》区区五千言,在所有81章中,类似的“两不”、“三不”、“四不”语言很多,最多的甚至有“七不”。如第44章中:“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。意思是: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,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风险,这样才可以保住长久的平安;在最后一章中,老子提出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”。希望人们诚信、讷言、专精、利他;在第58章中就有另一版本的“四不”:“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”。如果说南怀瑾老先生在《四不领导学》中的“不自见”、“不自是”、“不自伐”、“不自矜”是从如何做好领导的角度谈开的,可以作为现代职场处事原则的话,那么这一版本的“四不”更像是律己修身的标准,是从方与割、廉与刿、直与肆、光与耀这四个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矛盾中,教育人们追求道德的修养和个性的均衡。
方而不割,意思是方正而不生硬,可以引申为既要坚持原则,又不同对方一刀两断,不相往来,用现代话说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;廉而不刿,意思是手中虽然握有锐利(廉)的武器却不伤害他人,可以引申为有能力却不恃强凌弱,用现代的话就是善于利用自身优势,与各方达成利益的和谐共赢;直而不肆,意思是耿直而不放肆,可以引申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强梁跋扈,用现代的话就是得意不可忘形,低调、再低调;光而不耀,意思是光亮而不刺眼,太过耀眼的事情总是不会长久的,“我愿做一颗流星,燃烧了自己,照亮了他人”,诗化的语言不见得能够产生诗化的效果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4章中说:“和其光,同其尘”,和光同尘的中庸之道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修身处世原则。
不割、不刿、不肆、不耀,第58章中新版本的老子“四不”并不是一味的消极遁世,因为他首先是从方、廉、直、光四个积极正面的角度提出了要求。同样在《道德经》58章中,还有老子最著名的一段话: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也”。这段话集中体现了《道德经》中两个重要的思想:矛盾的辩证统一和事物的运动变化。老子认为,事物常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,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,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,对于负面的认识,更能显示出正面的内涵,同时事物又是运动变化的,循环往复,不知其极。在“循环往复”的运动变化中,老子承认却不重视人的能动作用,难免会有消极的一面,这是我们学习老子的“四不”或其他思想过程中,应引起注意的地方。
上一篇 : 老子的“四不”(一)
下一篇 : 柔弱胜刚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