抛开四川口头语“格老子”的原意、出处不说,在《道德经》里,老子一直是以身边人们熟悉的事情做比喻,阐述深刻的道理。在第54章中他指出,“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辍”,意思是说,“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,善于抱持的不可能滑脱,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,那么祖祖辈辈就不会断绝”。
“建”和“抱”这两种行为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比较普遍、人们熟知的,但如何能够做到“建而不拔,抱而不脱”呢?这就需要自身的修为。老子就是以当时这两种非常普遍的行为,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发现事物自身的道理,进而引申出修身养德是事关子孙万代的事情。同时他指出,把这种“建而不拔,抱而不脱”的道理推广到家中、乡里,推广到国家、天下,他的德性就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。
因为老子尊道明德,李渊及唐朝的李氏子孙都上赶着攀援关系,其原因就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希望三代贫农、八十年代的都希望有海外关系、九十年代的都希望祖辈是地主资本家一样,似乎这样一来他们李姓的血统就高贵了许多,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是由于老子的“善于建树”,他得到了“子孙以祭祀不辍”的结果,以至于后来的道教教徒尊其为“太上老君”,将其供奉在太清宫或三清观中顶礼膜拜。
清明节将至,在这个不久前才被列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里,除了扫墓踏青、祭奠追思先人之外,还应该慎重地思索一下如何立身处世,才能“子孙以祭祀不辍”的问题。老百姓最通俗的话是要多“积德”、讲“良心“,这个“德”和“良心”恰恰反映在如何“建而不拔,抱而不脱”的道理之中。老子在第54章中还说:“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”,意思是要从自身做起,通过“自家与他家、家乡与邻乡、祖国与别国”的相互比对,择善而从之。从修养自身引申到为天下师表,这让人很容易想到孔子那著名的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其实他们的意思是相通的,但出发点有所区别。老子希望是顺其自然,基点是出世无为,而孔子则是有目的的修养,基点是入世有为。两者到底哪个更有道理,那就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