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,解放前《道德经》的校注书籍就已经多达上千种。近几年来,随着中华国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,关于老子《道德经》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,一直占据各个书店畅销书榜的前茅。在考古发现的早期版本中,《道德经》是上篇言德、下篇讲道,不分章,以后才逐步变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《德经》44章在后,道为体,德为用,总计为81章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对于作者来说,《德经》在前还是《道经》在前都不重要,老子做《道德经》的目的是希望世界万物都能够尊道而贵德。
关于《尊道而贵德》的题目,纠结了好长时间:既然是《道德讲堂》,那“道”和“德”究竟是什么起码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交待。但纠结来纠结去,还是没办法讲,因为老子也没有讲过“道”和“德”的概念定义,只是描写其外在的表现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、“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”,说它是浑然一体、在天地产生之前就有,而且独立存在、循环往复而永不停息。老子也叫不出它的名字,“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”。“道”是这样,作为“道”之应用的“德”也是如此。《道德经》第21章有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”,是说“德”的形态和运行是遵循于“道”来变化的。关
于“道”和“德”,在这里借用台湾著名学者、教授曾仕强先生在《道德经的奥秘》中的两段话:“道”就是宇宙自然中的基本规律,而这个规律就是从无到有,再从有到无,循环往复,以至于无穷;“德”就是把心中已有的“道”表现出来。其实曾老先生说的也只是他眼中和心中的“道德”,是否符合老子的本意也是见仁见智。但这并不重要,因为老子都觉得没有办法讲述清楚,《道德经》开篇即是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我们更无需拘泥于文字上的定义,只要像老子说的那样“尊道而贵德”即可,这也是老子做《道德经》的本意所在。在第51章中,老子提出“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长自然”,认为“道”之所以受到尊崇,“德”之所以受到珍重,就是因为“道德”不强制万物而是让它们按照自然的状态成长。
在对《尊道而贵德》纠结的过程中,倒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,其实世上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。道家讲“尊道而贵德”,佛家也有一个相似的词,叫作“法尔如是”,是说佛法本来就是这样子,真理实相从来就是这样子。我们党也一直提倡“实事求是”,将其作为思想路线的核心,意思是要从实际出发,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,认识事物的本质。“是”为会意字,从日从正,即太阳到达正中的时候,意为不偏不倚。一切从实际出发,尊重其自身的自然规律,这种态度与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,只是“实事求是”更加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,这是否可以看作是“尊道而贵德”的一种进步和发展呢?
上一篇 : 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
下一篇 : 子孙以祭祀不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