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是《道德经》第48章中开头的两句话。简单的解释是,学知识要日积月累,越积累,知识越丰富;而寻求世界的本源,却不能这样,必须用内省的方法,时时涤除一些文饰机巧的烦扰。有人将这一章作为《道德经》81章中最为重要的一章,起到了总揽全书,提纲挈领的作用。我个人认为有一定道理,因为它道出了一个关于如何认知世界即获得智慧的最本质的问题。 虽然只有区区五千字,但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到目前为之被翻译为外文语种、版本最多的一本书。鲁迅说过:不读《道德经》一书,不知中国文化,不知人生真谛。而美国的威尔·杜兰在《世界文明史》中也说:除《老子》之外,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,而在《老子》中寻得智慧的妙要……。汉字是很有意思的,智慧虽然是一个词,但是深究起来,“智”和“慧”却分属认识问题的两个不同的层次。
《说文解字》中“智”的解释为:从日从知,日知也,每日必有所知,则所知者厚。这不也正是老子“为学日益”的含义吗?明末清初的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对其代表作《日知录》成书的原因概括,简单而发人深思:“稽古有得,随时札记,久而类次成书”。《说文解字》中“慧”的解释为:慧者,从彗从心,心有尘则借彗(扫帚)以除之,心则保其清明,这不也正是老子“为道日损”所蕴含的时时警醒检查自己以涤除一切假象伪知的本质?佛家经常说的慧眼、慧心、慧根,也都是这个意思。既然“智”和“慧”分属认识问题“为学”和“为道”的两个不同的层次,那么其本身并没有对错、优劣的区别,而都是认识事物的必不可少的阶段,符合我们唯物辩证法中肯定、否定、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规律。这也是《道德经》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一个佐证。
虽然老子说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,认为追求日日有所知的“智”和追求涤除心灵灰尘的“慧”都很重要,但是从内心深处,老子是倾向于“慧”的。因为《道德经》48章其他的文字是: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。
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无为而取天下,符合老子出世的思想基础,但即使是在当时“小国寡民”的时代,老子的思想也应该仅仅限于理想国,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。从某种角度看,老子的这种思想是消极有害的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,“日知”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。加强学习,与时俱进,真正做到日日有所进步,无论对于个人、组织还是国家,都是非常必要的。与此同时,在纷繁的世界中努力抓住问题本质所在,抵制有害诱惑的侵蚀,排除无用成分的纷扰,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这也是我们现在辩证地看待《道德经》应该采取的一个态度吧。(王忠民)